当前位置:首页 > web2.0 > 推荐阅读

对瘢痕预防重要性的认识与治

作者:上海华美整形医院 http://www.textandy.com/ 更新时间:02-03 来源:上海整形美容医院 进入项目答疑区

  瘢痕是皮肤机械性、化学性、高温性、辐射性损伤,或皮肤组织破坏性疾病伤口愈合时所形成的,临床上十分常见,可以说每一位医护人员均能见到。瘢痕对人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:①影响外观:表现为局部充血、增厚,有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等色泽变化,表面粗糙。②感觉异常:局部有庠、痛不适等自觉症状,有时难以忍受。③发生溃疡。继发癌变:在长期营养不良或经常受牵拉的部位,局部破溃后易形成慢性溃疡,慢性溃疡的长期存在有癌变的可能。④发生挛缩,牵拉周围组织,导致器官畸形和功能障碍。⑤心理障碍:瘢痕不适或影响美观和功能,均会造成心理负担,影响患者心哩健康。

  瘢痕的预防是指在瘢痕形成前和形成中司尚未成熟的阶段,尽量去除各种造成瘢痕增生的因素,减少瘢痕的生长,预防瘢痕对机体造成的各种畸形和功能障碍。如瘢痕已形成,则属于治范围。目前有关瘢痕预防和治方面的问题尚存在很大的混乱,其主要表现在:①诊断上仅写瘢痕,不标明瘢痕拘类型、大小、发生时间及其对机体功能的影响等,尤其是将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混在一起,对瘢痕的防治均带来不良影响,不能对瘢痕防治的对错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。

  ②缺乏对瘢痕预防重要性的认识,患者往往不能很好地坚持各种预防措施。③缺乏特效拘治方法,目前有关瘢痕的治方法较多,尚无特效治方法。④缺乏统一和客观的效果标准,不同作者治结果之间可比性皎差。⑤对瘢痕形成机制方面的认识,虽然有不少进展,但尚无重大突破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瘢痕防治的研究,提高对瘢痕的诊治效果。本节将从瘢痕的形成与转归、瘢痕的种类及临床表现、瘢痕的诊断、瘢痕的预防和瘢痕的治等方面进行阐述。

  一、瘢痕的形成与转归  当皮肤受到深及真皮网状层的损伤时,任何创面的愈合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,也就是说瘢痕是机体修复创面的必然结果,是创伤愈合的产物。适度的瘢痕形成,是机体修复创面正常的表现,是人体自卫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如手术缝合创口需要依靠瘢痕组织的形成,较终愈合,恢复皮肤的连续性和功能:但是,瘢痕的形成受着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的影响,过度的瘢痕增生则是一种病态,是创伤外科的一种重要的并发症。

  (一)瘢痕的形成过程  瘢痕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可因组织创伤的程度而不同。

  1.直接闭合性创口  一般无皮肤软组织缺损,或缺损不多,经剥离松动创缘后能直接缝合,其愈合历经三个阶段:

  (1)炎症阶段:主要为急性炎症的表现。伤后早期创面上有血清纤维蛋白和凝血块出现,创口部有血浆、淋巴液、白细胞、吞噬细胞等渗出。通过吞噬、移除、吸收等作用及受损细胞释放的酶所引起的自溶过程,清除坏死组织和沾染的细菌、异物等,并由纤维素形成的网状结构将创口的表层和深层初步牯合在一起。临床表现为轻度红肿。

  (2)增生阶段:随炎性渗出,约24h以后,创面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向凝血块内长入形成新的毛细血管,3天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殖,形成肉芽组织,5~6天时出现胶原纤维,神经末梢长入,创口边缘的上皮组织向中心生长,覆盖了肉芽组织,瘢痕形成,使创面愈合。此阶段成纤维细胞按一定模板产生以甘氨酸、羟脯氨酸、羟赖氨酸为基本成分的,以3条肽链互成螺旋状盘绕逐级聚合而形成的胶原纤维。胶原纤维有高度的韧性,使创口的抗张强度增加。临床表现为创口愈合,瘢痕色淡红,平整或稍隆起,常有痒痛,触之质硬韧。

  (3)塑形阶段:创面愈合胶原纤维不断合成的同时,由于创口组织内所含胶原酶的作用,胶原纤维也在不停地进行分解。创面愈合早期胶原纤维合成大于分解,临床表现为创面愈合后1-3个月内瘢痕开始由淡红色转为鲜红色,表面变粗燥,出现硬结,轻度痒痛,随着时间的推移,增生加剧,约到创面愈合后3~6个月达到高峰,瘢痕厚度可达数毫米,质地坚硬、无弹性,颜色由鲜红转为紫红,表面毛细血管显露,易于受外力作用而损伤。痒痛症状明显,尤以夜间为重.瘢痕可出现挛缩.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。瘢痕增生达到高峰后,无论是否治,均开始减退,逐渐成熟而软化,胶原纤维分解大于合成。瘢痕成熟通常需要6~24个月或更长,临床表现为厚度变薄,质地变软,弹性增加.表面毛细血管消失,肤色由紫红变为淡褐色,较后与邻近肤色接近,痒痛症状减轻至消失。经过一定的时间后.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渐趋平衡,瘢痕进入稳定期,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,胶原纤维逐渐成为排列整齐有序的束状,毛细血管闭塞,数量减少,瘢痕渐渐退化。病人临床表现为瘢痕呈淡褐色,或淡白色,较平坦,痒痛症状缓解,触之质柔韧,基底日益松动。

  2.皮肤缺损性创口皮肤缺损性创口,皮肤软组织缺失,由于创缘互相远离,不能直接对合,其创面愈合过程比较复杂,病理组织变化过程除与闭合性创口基本相同外。突出特点如下:

  (1)肉芽组织形成显著:创伤部位由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芽的增殖,形成大量肉芽组织,将创腔逐渐填满,将创面铺垫平整,为从四周皮肤表皮新生的上皮向创面中心生长提供良好的血管床。

  (2)创缘的向心性聚缩显著:皮肤具有弹性,破损后创缘退缩,呈现较实际皮肤缺损为大的创面,其后经渗出阶段,由于纤维的作用使创缘与创面基底组织粘合固定,创缘的向心性聚缩随即进行。在创缘的真皮下组织内,出现从成纤维细胞分化生成的成肌纤维细胞,因其收缩,牵拉四周正常皮肤向内移动,使创缘互相聚拢接近。创面随之日益缩小。这是完成皮肤缺损修复过程中为重要的步骤,但也会因此导致皮肤的过度紧缩,引起瘢痕挛缩畸形。

  (3)上皮再生明显:随着肉芽的形成,创缘的向心性聚缩,源于创缘皮肤表皮的新生上皮向创面中心推进,逐渐覆盖肉芽组织,形成皮肤瘢痕,创面较终愈合。

  (二)瘢痕的形成机制 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。一般认为瘢痕的形成是由于机体炎症反应,胶原的合成与降解不平衡,异常黏多糖的出现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所致。当机体组织特别是皮肤组织受到一定深度的损伤后,创面 先出现炎症反应.白细胞、巨噬细胞、肥大细胞等浸润,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(生长因子),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并合成大量的胶原等基质,造成胶原代谢与排列的异常,异常基质的沉着.加上微循环和自由基等因素的影响,促进了瘢痕的形成。增生性瘢痕中淋巴回流减少,局部水肿,可导致瘢痕的肥厚。目前已知成纤维细胞、成肌纤维细胞、肥大细胞、中性粒细胞、巨噬细胞、血小板等细胞成分,胶原的代谢与排列失常、纤维粘连蛋白的改变、黏多糖的改变等基质成分,微循环因素,免疫因素,生长因子因素,基因表达因素,自由基因素等均参与了瘢痕的形成和转归过程。如何调节这些因素之间的适度作用,使瘢痕增生控制于理想的程度,是目前研究的重点。

  (三)瘢痕的转归  由于机体创面修复的复杂性,目前人们尚不能控制瘢痕增生于理想的程度。瘢痕一旦形成以后,受着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,随着时间的推移,可向三个方面转归:

  (1)软化:多数瘢痕到后期阶段,瘢痕组织成熟,成纤维细胞、毛细血管的成分逐渐减少,胶原纤维呈互相平行而较有规律的束状排列。硫酸软骨素A含量也显著减少。临床表现为瘢痕组织充血消退,色泽变淡或呈淡褐色.外形也渐趋平整,质地变软,基底日渐松动.痒痛感觉也随之减轻或消失。但这种退行性变化,由于个体的差别和治因素的影响,时间的长短不一,由几个月到数年不等。

  (2)挛缩:主要见于Ⅲ度烧伤、咬伤、严重创伤所致的瘢痕,或是发生在关节部位的瘢痕。这类瘢痕收缩性大,使正常组织变形,邻近组织受牵拉可造成功能障碍,可影响到肌肉、血管、神经等组织的发育。临床上常见的因瘢痕挛缩引起的畸形有睑外翻、唇外翻、颏胸粘连、爪形手、足部瘢痕挛缩畸形等,此类畸形宜行手术矫治。

  (3)恶变:瘢痕恶变多发生于不稳定性瘢痕,尤其是当瘢痕因摩擦、牵拉等原因回归破溃,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时。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对日久不愈的瘢痕溃疡,时愈时溃的不稳定性瘢痕,应及时切除,妥善修复创面,防止癌变的发生。

  (四)瘢痕形成与转归的影响因素  瘢痕的形成与转归受许多因素的影响,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。

  1.内在因素  影响瘢痕形成的内在因素可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。  (1)全身因素:①种族:瘢痕和瘢痕疙瘩在各种人种都会发生,但有色人种发生率高,如在黑人中瘢痕疙瘩的发生率为白种人的6~18倍,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。②年龄:胎儿创伤愈合后一般无瘢痕形成,青年人瘢痕与瘢痕疙瘩发生率较老年人高,且同一部位年青人瘢痕与瘢痕疙瘩增生的厚度较老年人厚。③一般状况:如营养不良、贫血、维生素缺乏、微量元素平衡失调、糖尿病等全身因素都不利于伤口愈合,使伤口愈合的时间延长,而利于瘢痕的发生。④个体体质:瘢痕疙瘩的个体差异较大,同一个人在不同部位、不同时期发生的瘢痕表现不同。

  ⑤代谢状态:瘢痕和瘢痕疙瘩多发生于青少年和怀孕的妇女,这可能与其代谢旺盛,垂体功能旺盛,雌激素、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、甲状腺素等激素分泌旺盛有关。⑥部分药物:

  如激素、乙酰基水杨酸、isotretinoin(同族维生素A)、苯丙香豆醇等药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:⑦家族性遗传原因。⑧其他,如吸烟、辐射和各种免疫力低下等疾患也会促使病理性瘢痕的形成。

  (2)局部因素: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,瘢痕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情况不同,有些部位,如眼睑、前额、背部下方、外生殖器等处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发生率较低;有些部位如下颌、胸前、三角肌、上背部、肘部、髋部、膝部、踝部与足背等则易于发生瘢痕增生与瘢痕疙瘩。在这些部位手术,应特别重视瘢痕的防治。

  2.外在因素影响瘢痕形成的外在因素较多,创伤程度是决定性的因素。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:  (1)伤口与手术切口:皮肤有张力松弛线,凡伤口与手术切口平行于该线者,所受的张力就小,瘢痕的发生率就低,凡切口垂直于该线者,所受的张力就大,瘢痕的发生率就高;组织创伤的程度,如组织严重挫伤,手术器械的精细度,是否爱护组织等,组织创伤越大愈合后瘢痕就越明显;手术关闭伤口或切口时,皮缘对合严密,张力适度,针线细小,均有利于预防瘢痕的增生。

  (2)感染:创面感染后易发生瘢痕。  因创面感染后炎细胞浸润,细菌毒素能抑制上皮细胞的移行和增殖,组织蛋白和真皮的多糖被消耗,肌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迅速增多,肉芽组织增生过度,易于形成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组织。感染越久,则形成瘢痕的程度越严重。

  (3)创面异物:若创面有灰尘、滑石粉、棉花纤维、线结、含渣外用药物等异物,可刺激瘢痕组织增生,引起瘢痕或瘢痕疙瘩。

  (4)创面血肿:创面血肿为感染创造了条件,对伤口愈合产生不良影响,利于瘢痕与瘢痕疙瘩的增生。

  (5)损伤的深度:若损伤平面仅伤及真皮浅层,愈合后创面呈淡红色,约3个月左右自行消退,不留瘢痕;若损伤平面达真皮网状层,伤口愈合后可产生瘢痕。如浅Ⅱ度烧伤和刃厚皮片供区,损伤仅限于真皮浅层,创面愈合后瘢痕大多不很明显;深Ⅱ度创面伤及真皮深层,创面愈合后将有瘢痕形成。

  (6)创面修复的时间:创面愈合时间越早,瘢痕的发生率越低,否则瘢痕的发生率就升高。Deitch临床观察100例245处瘢痕,发现创面在伤后10天愈合就可能出现瘢痕,其发生率为0-6%;若创面在伤后10~14天愈合,瘢痕的发生率为40h%~19%;若创面在伤后14~21天愈合,瘢痕的发生率为30%~35%,且多是增生性瘢痕;若创面在伤后2l天后愈合,瘢痕的发生率可高达50%~83%。

  (7)慢性刺激:伤口瘢痕可因回归摩擦、搔抓、日光照射等慢性刺激而增生。

  (8)其他:如包扎固定不妥,植皮时机延误,创面愈合后未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和治等治失误,可引起或加重瘢痕增生。

  二、瘢痕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 (一)瘢痕的分类  瘢痕的分类在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,其中以按临床特点分类较常用。  (1)按组织学及临床特点不同可分为扁平(表浅性)瘢痕、增生性瘢痕、萎缩性瘢痕、瘢痕疙瘩和瘢痕癌。  (2)按瘢痕组织是否牢固可分为稳定性瘢痕与不稳定性瘢痕。前者瘢痕组织较牢固.不易发生破损,多见于瘢痕时间较长者;后者瘢痕组织脆弱,容易破损,多见于新鲜瘢痕及萎缩性瘢痕。不稳定性瘢痕容易形成慢性溃疡,进而发生恶变,形成瘢痕癌。  (3)按瘢痕有无疼痛症状可分为疼痛性瘢痕和非疼痛性瘢痕。大多数瘢痕没有疼痛,只有少数瘢痕有疼痛,如部分扁平瘢痕有刺痛,深的凹陷性瘢痕累及神经干具有放射性疼痛等。  (4)按瘢痕表面形态不同可分为凹陷性瘢痕、扁平瘢痕和增生性(肥厚性,或隆起性)瘢痕;.碟状、线状、蹼状、桥状、赘状、圆形、椭圆形、不规则形瘢痕等。  (5)按瘢痕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影响可分为挛缩性瘢痕和非挛缩性瘢痕。前者瘢痕发生挛缩,可造成关节部位的功能障碍,外观和功能受到影响,和萎缩性瘢痕是不同的慨念。非挛缩性瘢痕虽然也有瘢痕组织的收缩,但没有造成机体的功能障碍。  (6)有学者将瘢痕分为生理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。生理性瘢痕指不太影响美观、无运动障碍和疼痛的瘢痕,从医学观点讲,这些瘢痕无需任何治。病理性瘢痕主要分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,需要治。

  (二)常见的瘢痕类型及其特征  1.扁平瘢痕  这是指皮肤浅表的一种瘢痕,由于皮肤受轻度损伤,或浅Ⅱ度烧伤,或表浅的感染所引起。特点是除外表稍异于正常皮肤、表面粗燥、有色素沉着外,一般都无功能障碍,多不需要处理,少数有碍美观.可行磨削手术或其他治。  2.增生性瘢痕  增生性瘢痕,也称增殖性瘢痕、肥厚性瘢痕、肥大性瘢痕或隆起性瘢痕。通常出现于深Ⅱ度烧伤愈合后,Ⅲ度烧伤创面经邮票式植皮愈合后,大多数切口缝合愈合后,较厚的中厚皮片供